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作者:秘书处 时间:2020-07-10 点击数:

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月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实验室依托西北大学,联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科研力量,通过整合这一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组建而成的,为我省唯一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综合性专业实验室。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李保国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研究员担任。副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党委书记杨星科研究员担任。

本实验室立足陕西省珍稀动物的资源优势,面向濒危动物种群保护的迫切现实需求,探索和解决野生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种群复壮等方面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力求在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与保护实践范例,凸显陕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做出的贡献。围绕这一目标,实验室已形成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珍稀濒危动物的致濒机理,二动物的种群监测技术,三濒危动物的种群复壮技术。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濒危动物致濒机理及其濒危原因的研究;②濒危动物种群复壮与栖息地恢复研究;③濒危动物种群变化监测与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④野生动物营养生态与栖息地利用关系的研究;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体系建立与示范;⑥濒危动物种质资源库建立。

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示意图

近五年来,本实验室研究群体共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达200余项。已开展了金丝猴、大熊猫、羚牛、朱鹮、大鲵、金钱豹、林麝、金鸡、遗鸥、褐马鸡等珍稀濒危动物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规划、建设与评价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野生动物环境评估工作;与美、日等国家联合开展了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大鲵、朱鹮等合作研究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9项(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等),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netics、Conservation Biology等),出版专著30余部(例如《金丝猴研究》、《中国朱鹮研究》、《中国林麝研究》、《秦岭大熊猫研究》、《秦岭鸟类志》、《秦岭兽类志》、《秦岭鱼类志》等),获发明专利30项。这些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为陕西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目前,本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3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6人,20人具有博士学位,同时有博、硕士研究生60余人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并已建有周至秦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佛坪秦岭珍稀保护动物野外研究基地、太白山鸟类野外研究基地、宁陕大鲵科学研究基地、凤县林麝养殖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和红碱淖湿地生物多样性野外科研基地基础平台等6个野外研究基地,拥有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10个研究平台,各类仪器设备316套,价值约5500万元,以及丰富的网络及馆藏文献资源,可满足动物生态及各物种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需要。同时,本实验室还建有陕西省野生动物源信息科技服务平台和西北野生动物鉴定基础平台,可为社会提供专业检验及分析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实验室正在成为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按照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与共享的方针,本实验室利用科研优势,已设立对外开放课题,积极吸收国内外人员作为访问学者来室工作;同时,通过已主办国内学术交流的会议多次,已拟主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规划,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室讲学,或派研究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99213

5CBF7

939EB

DBE29


Copyright© 2020 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