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团队最新成果量化食谱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提供建议

作者: 时间:2023-08-11 点击数:

以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为目标的栖息地恢复需要人们对目标保护物种的觅食生态学有充分的了解。量化食谱是觅食生态学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植食性动物而言,量化食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植物对于动物是真正重要的。缺少目标保护对象的量化食谱可能会造成栖息地恢复的“感知陷阱”和“生态陷阱”,浪费大量保护资金的同时也可能在未来造成保护地的争议和冲突。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灵长类物种,目前仅剩一个种群约40只个体栖息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在IUCN红色濒危名录上属极度濒危(CR)。有限的栖息地是影响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仍然缺乏一个量化的食谱来指导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恢复实践工作。

图1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钟旭凯拍摄)

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团队于2021年9月到2022年12月期间,以霸王岭的两个长臂猿家庭群为研究对象,使用五分钟瞬时扫描法采集它们的定量取食数据。团队累计跟踪海南长臂猿216天,开展了1477小时的行为观察,采集到17,249条取食行为数据,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个濒危物种最大的取食行为数据集。范朋飞教授团队基于此数据集,首次报道了海南长臂猿全年的量化食谱,并通过四个量化指标反映不同植物对于海南长臂猿的取食贡献,逐步筛选出海南长臂猿的重要食物名录(图2),为未来针对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植被恢复提供树种选择参考。

图2 海南长臂猿的重要食物名录筛选流程

除此之外,该研究还澄清了两个与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息息相关的关键争议。过去一直认为现存的海南长臂猿生活于次适宜的栖息地,但是该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取食的果实来自79种植物,全年的食果比例高达85.08%。长臂猿是果食性灵长类动物,而海南长臂猿取食果实的多样性和比例均远远高于已有研究的所有长臂猿类群(图3),这表明现有海南长臂猿生活的栖息地就食物环境而言并不差,未来栖息地恢复应该着眼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可利用栖息地面积而非改善现有栖息地。另外,樟科植物一直被认为是海南长臂猿重要的食源植物类群,并被推荐用于栖息地植被恢复。然而本研究发现,樟科植物虽然在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中丰度很高,但是对海南长臂猿的取食贡献非常低,仅有1.59%,并不推荐用于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恢复。 

图3 海南长臂猿取食不同食物类型的比例和与其他长臂猿类群的比较

总得来说,该研究为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恢复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建议,再次强调了量化食谱对于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近日,该研究以“Quantified die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habitat restoration for the world’s rarest primate”为题在保护生物学重要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 (Top, IF = 5.9, Q1)发表。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钟旭凯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科研助理祝常悦、硕士王昱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齐旭明为该论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科研项目(No. 2000104)经费支持。

供稿:范朋飞

Copyright 2020 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